歷經數月激戰,2022-2023賽季NBA常規賽正式落幕,球迷們的目光也轉向了更具話題性的附加賽和季后賽。
但因為比賽風格、觀賽方式的革新,電視機前的觀眾變少,NBA的影響力似乎已經大不如前,許多人也給NBA貼上了「沒人看」、「不行了」的標簽。
NBA真的涼了嗎?我們挖了20組數據,證明這些可能只是你的主觀臆測。
文 / 李佳浚
編 / 李祿源
有人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NBA沒以前好看了。」
每一年、每一個賽季、甚至每場比賽,各大論壇上球迷的討論中都能涌現大量類似的言論;隨之而來的,還有「不強硬」「愛抱團」等略顯主觀、但確實能引起許多共鳴的評價。
這些問題也聚焦到了球星層面。經歷過鼎盛時代,見證了「四大分衛」「風塵四俠」的球迷,心里總會或多或少覺得如今的NBA差了點什么。
「西科東艾北卡南麥」時代的NBA ,承載著無數80、90后的青春記憶
字母哥、約基奇等正值巔峰的巨星,似乎一直沒能很好地支撐起NBA圍繞球星造勢的宣發邏輯,
CG老虎機
且不指望他們重現千禧年代萬人空巷的光景,
戰神賽特下載
甚至跟幾年前的騎勇大戰都沒法相提并論。
福布斯在一篇報道中就曾披露,2020/21賽季密爾沃基雄鹿4-2戰勝菲尼克斯太陽的6場總決賽,場均收視率僅有940萬——彼時疫情對于NBA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但這一數字也僅比前一年湖人在「泡泡」中奪冠的情況稍好,排在近十年里倒數第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22賽季總決賽,擁有庫里的金州勇士4-2戰勝凱爾特人,直接創造了1210萬的場均收視率,社交媒體以及門票售賣情況也直指疫情之前的水平,「庫有引力」名不虛傳——也正是如此,聯盟中「球星斷層」這一概念,在近些年被越來越多地提起。
「科比韋德他們都退役了,等詹姆斯再一退,NBA真沒什么可看的了。」這樣的聲音,相信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或多或少聽到、或者表達過。后詹庫杜時代,
RSG老虎機
東契奇、莫蘭特等雖然都有各自的精彩表現,卻很難得到資深球迷的認可。
但事實上,這些「巨星坯子」的影響力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差。據Interbasket統計,2021-2022賽季,全聯盟球衣銷量前十的球員中,有5名都來自2014屆選秀及以后,其中東契奇和莫蘭特的球衣銷量分別位于全聯盟的第三和第四,僅次于庫里、詹姆斯。
就如同早年的「風塵四俠」打拼在科比、奧尼爾等人的籠罩之下,如今單挑整座紐約城的特雷·楊、球技比年齡老成20歲的東契奇、以及新生代「腰王」莫蘭特也不甘活在前輩們的影子里,努力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籃球故事。
從2023年聯盟剛剛出爐的數據來看,NBA觀眾的平均年齡為37周歲,較上一次統計(42周歲)再次降低。而隨著Z世代在整個NBA球迷群體畫像中的占比越來越大,身處完全不同時代背景的他們,同樣在「認領」著各自心中的「科比」和「詹姆斯」。
當然,這也得益于NBA一早就樹立起的年輕品牌文化,以及這么多年以來的悉心運營。
在二月份的采訪中,蕭華也表示:「年輕的受眾群體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目標,反過來,我們也有很多年輕的球員供球迷們欣賞,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無限的潛力。」
所以并不是沒人關注NBA了,就如同這世間萬物一樣,NBA也在更新換代的過程中摸索與思考,如何將新時代籃球、NBA的魅力發揮到最大。但其演變方向又并不完全取決于蕭華等決策者,還離不開球迷們的直接或間接參與。
換句話說,如今聯盟在商業表現統計中的一條條上升曲線,就是球迷們,尤其是年輕球迷們的喜好得到滿足的最有力證明。
NBA:當需求牽引供給
就在昨天,聯盟官方公關推特賬號 @NBAPR曬出了一組數據:本賽季NBA的總上座球迷數(2223萬)、售罄場次(791)、平均上座人數(18077)和平均上座率(97%)均創下了歷史新紀錄。
在這一時間節點以官方口吻放出這樣的消息,在大多數人看來,無非是在為即將到來的750億轉播大合同造勢。但事實上,NBA發布這份數據之前,Sport Business Journal就曾在常規賽的時候做出調查,第三方的聲音也讓這份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得到證明。
根據Sport Business Journal調查顯示,截止到今年2月7日時,NBA打完的820場常規賽的場均上座達到了17,968次,與2017/18賽季疫情前所創下的17,987次歷史最高紀錄相差無幾;而這其中502場都是售罄的狀態,而在去年同時期的這個數據則僅為176場。
雖然站在看臺上的可能不再是十年前的那批人,但這足以證明「入坑」NBA的人完全不比「退坑」的人少,甚至更多。
圖源:Sport Business Journal
在NBA是否還受歡迎的問題上,考慮到消費者成本,這甚至比行業中更為看重的收視率更具說服力——人們愿意買票看球,說明NBA的一系列變革并非無跡可尋,
百家樂賺錢
而是一直在適應目前市場所體現出的需求,以「球迷的反饋」+「現有的手牌」為依據,將這個聯盟的價值最大化。
NBA的價值同樣得到了資本的認可——北京時間2月27日,Shams正式確認,
信用版娛樂城
雄鹿隊老板馬克·拉斯里以35億美元的價格將球隊股份出售給了NFL克里夫蘭布朗隊老板吉米·哈斯拉姆,這一售價比他九年前購買球隊時5.5億的價格,高出了整整6倍之多。
密爾沃基雄鹿,就是這樣一個從來算不上豪門的隊伍,卻賣出了如此天價。
雖然外界稱這次交易是拉利斯一次成功的「高拋」,但對面叱咤體育商業界二十余年的哈斯勒姆及其背后的哈斯勒姆體育集團,也并非眾人以為的「冤大頭」,這表明了收購方非常看重這支球隊、乃至整個NBA聯盟的吸金屬性和商業價值,以及在未來的上升空間。
雄鹿隊新老板:吉米·哈斯勒姆
眾所周知,現代觀眾消費賽事的習慣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放異彩的社交媒體和流媒體服務渠道,讓傳統轉播商們非常頭疼。
盡管如此,NBA的電視收視率依然在上漲——蕭華曾向The Athletic透露,NBA今年的收視率看起來非常有希望(promising),并且從去年便一直尋求的750億大合同,很有可能在今年三月底之前落地。
「我聽到了一些負面的聲音,但從各種數據上來看,我認為大多數球迷對我們呈現的東西是滿意的。」
這也是為什么NBA一直被許多行業人士看成北美四大職業體育聯盟中勁頭最足的那一個——雖然有著快八十年的歷史,但依然能夠始終走在體育行業的最前端,敢于推陳出新,擁抱來自這個時代的先鋒科技、玩法和趨勢。
視野更遠,布局更廣的NBA
所以,NBA的逐年上漲的商業表現從何而來?
首先是被大幅度激活的國際市場。相比于北美第一職業體育聯盟的NFL來說,
大發捕魚
NBA在斯特恩時代便確立了自己放眼世界的發展邏輯。從媒體合作、球探部門、青少年培訓,NBA在世界籃球產業中的各個角落,都印下了那顆紅藍配色的人形LOGO。
不僅如此,近五年,NBA在國際市場的表現再次升級,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這得益于以約基奇、字母哥為首的國際球員在場上打出的精彩表現。而根據2022/23賽季開賽時的統計,有來自 40 個不同國家的 120 名國際球員出現在了球員注冊名單上,創下了歷史紀錄。
今年的MVP榜單前五,其中四名都是國際球員
這也直接為NBA帶來了收益上漲。根據Statista統計,2021/22賽季NBA來自國際市場的收入首次突破了10億美元大關,約占聯盟總收入的十分之一。NBA的國際影響力仍在上升,而隨著疫情結束,其在各國線下的布局也將進一步回歸,無疑會為他們與各地球迷建立深層關系創造出更為廣闊的平臺。
除此以外,NBA也吃到了互聯網時代的紅利。
作為社交媒體活躍度最高的體育聯盟之一,利用自身的超高頻次宣發,結合現代球迷們的觀賽習慣,有效放大了年輕受眾的群體優勢,球迷粘性也被完全激活。
如今,在Twitter、Instagram和Tiktok三大主要社媒平臺上,NBA擁有著將近1.5億的社媒粉絲量,為所有體育聯盟中最多。
他們具體是怎么做到的呢?
NBA擁有著世界所有體育IP的頂尖的話題制造和強化能力。簡單理解,當有重要事件發生時,其鋪天蓋地的宣傳從不缺席;如果沒有大事發生,聯盟也能通過運作,讓一些值得討論的NBA周邊內容出現在社交媒體,使其發酵、提升熱度。
就拿這賽季來看,在詹姆斯打破賈巴爾紀錄,成為歷史得分王的當晚,NBA就通過官方社媒和數字平臺上的視頻內容,為自身創造了2.25億的觀看量,NBA官方推特和Instagram也成為當日訪問量最高的賬號。
詹姆斯破紀錄時,NBA官方IG的推送收獲近200萬的點贊
哪怕是在風評一般的鹽湖城全明星期間,聯盟也能借助麥克·麥克朗在扣籃大賽中的驚艷表現,打造出無名之輩夢想成真的勵志故事。
這不僅為NBA在短時間內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熱度,麥克朗個人的賬號也因此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根據社媒技術統計網站Instrack數據,在扣籃大賽結束后的48小時內,麥克朗的賬號共漲粉超過35萬,評論數和點贊量也有明顯提升。
麥克朗從J博士手中接過扣籃大賽冠軍獎杯
官方賬號、轉播媒體、網絡節目、運動大V……社交媒體上的球迷們,被提供了眾多的渠道,去關注自己感興趣的NBA內容。但隨著越來越多非官方博主的出現,對于比賽畫面等未經授權內容的使用,也在各大平臺上泛濫。
比賽畫面版權一直是全球各大體育聯盟非常重視的一點,但精明的亞當·蕭華卻將其當作是賽事的免費廣告:「這何嘗不是一種宣傳呢?球迷們需要這些這些小甜點的存在,但他們終將需要吃正餐的,也就是我們的比賽,比賽是不可替代的。」
這樣的策略再次提升了的NBA內容在各大平臺上的存在感,以及球迷們的參與度。
在2022年一整年,推特用戶們一共發布了超過1億條關于關于NBA的推文,推特已經慢慢變成了一個「無限座位的24小時線上看球酒吧」,只要你想聊球,那里總有志同道合的球迷在等著和你一起。
以上策略,并非能夠完全與NBA一直以來的商業計劃對齊,而是聯盟根據新興科技 + 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 自身價值觀所總結出的。可以肯定的是,隨著NBA聯盟的革新和不同時代觀眾需求的牽引,場上場下的新玩法只會越來越多。
既然是革新,或許就注定無法被所有人接受;但既然是革新,也就必須去做。這樣才能在保持聯盟本身特質的前提下,在每個年代,散發出截然不同、但又同樣奪目的光彩。,